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家评述 >>  
  岭南书风 詹氏流派——詹冰莹书法艺术再探  
  编辑:杨牧青 发布日期:2010-3-5 浏览数:  
 
 

  引言:2005年8月,偶识女书法家詹冰莹于金城兰州,她为人谦逊、平和,品读她的书法作品后,感其艺术,秉笔直抒《魏晋遗风,岭南气象——初读詹冰莹女士书法艺术之微言》一文。2006年2月,“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研究系列”纳入笔者书画理论探索规划之后,旋即将《微言》列入“研究系列之六”,并于同年10月在古城西安重新修订其稿,名为《追寻詹冰莹和她传统书法艺术流派》刊载于中国牧青网、《中国书法家》等媒体,业内外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反响。至此,笔者对詹冰莹书法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全新的探寻。

  三年后的今天,再一次地将“詹氏流派”的书法艺术历程在“岭南书风”的文化艺术范畴中进行研究和探讨的时候,发现詹冰莹女士三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观其作品,感知她已经迈入了初见炉火纯青的境地,诚知,道不因人虚度岁月,皆在人为之也!因此,笔者《再探》一文则由此产生矣!

  岭南古为百越之地,今为百业兴旺开放发达之区域。先秦时期岭南是不毛之地,秦末汉初,岭南归南越国所辖,交流不甚便捷。自唐开元年间宰相张九龄主持在大庾岭开凿梅关古道之后,不仅加快了岭南的开发,并以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影响了越族人的生活方式,使该地区得以逐步地开发和改善。近现代,岭南因得沿海经济特区频繁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之利,特别当今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使岭南得到空前的大繁荣、大发展。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岭南的文化艺术事业同样得到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如书法艺术的突现,就给我们启迪出一个很好的探索之点和研究方向。然而,当人们谈及岭南书法艺术的时候,又不得不去回观“岭南书风”的发展脉络,找寻它的亮点与辉煌。

  岭南书风虽然也曾有过百家争鸣、各竞风流的局面,但是从传统的书法文化意义来分析,它则属于江南“俊秀雅丽”的书法体系,亦即“二王”书风笼罩下的魏晋遗风。特别是宋代以“内修道家无为之功,外养儒家入世之用”白玉蟾师的躬行与影响下,岭南书风一直以“内外双修”之功用延绵不断,后世人多效法之。此间,广东澄海詹哲明、詹砺群、詹冰莹祖孙三代的“詹氏流派”书法艺术,也以其独有的艺术风格成为“岭南书风”中引人注目者,其取得的成绩也是令人赞许和首肯的。

  澄海詹氏,是一个古老的家庭,其历史悠长,祖周宣王,初以河北、山东交界处的渤海为繁衍中心,然后才逐步播迁到其他各地。约在晋怀帝“永嘉之乱”之际詹氏南迁,这正是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迁移的时期。这种历史性的多民族化、多种族化的大迁移、大交融的时代条件,势必会影响岭南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发展,并且能够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新的文化艺术圈。诚然,岭南书风、詹氏流派的书法文化思想和艺术内涵也无法出其左右,为造就一个风格鲜明的艺术流派起到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詹哲明(1878年——1971年), 上承家风,少时便开始临池,终生乐此不倦。能诗词,精书法,善文博研究。中年远涉重洋,在泰国曼谷办学传道授艺20载,于1934年归国。他对孙过庭《书谱》情有独钟,然楷书得力于颜真卿,行书则吸收何绍基,由于活用颜、何,用笔施毫熟练自如,转折藏锋含蓄,结字外宽内紧,行距字距自然得体,其硬朗宽博则有汉碑韵味,给人以灵秀雅致、丰满遒劲、雄强浑厚、平稳古朴的艺术感受。其榜书丰厚圆润,更显雍容大度。据载,他为澄城东郊一卖茶人在粉壁上题写“茅屋半间风雨临时聊侧足,清茶一盏往来渴处可沾喉”的对联,被誉为“联书俱佳”之作。原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书画收藏家吴南生一见哲明老先生的诗书,即欣然题书《詹哲明诗文书法选》,并对其做出了很高的艺术评价。詹氏哲明的书法作品不仅留存于岭南地区,而且也流传至东南亚等地,为“詹氏流派”的书法艺术起承和奠定,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詹砺群(1919年生),幼承家学,其书取法正、功力深、书路宽,最能代表其艺术特征的是行书。他的行书植根于“二王”,融合欧、颜、苏、米等家,将个人的气质、才情、学识、志趣贯融其中,自成家教。赵朴初先生、沈鹏先生为詹砺群先生前后出版的三本书艺选集分别题签书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用“精鹜八极”为其书展题词;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林墉先生曾将他的书法艺术喻为“一池清澈秀水”;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陈永正教授以“书道精微,天南秀出”题其书展,评其书法是书坛“天赋与功力完美结合的样板”。詹氏砺群的书法被业内人士誉为“詹体书法”,他以此名世、行世,以此教育后人,为“詹氏流派”的书法艺术发展和创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们知道,历史总在不断的创新和传承中前进,一代比一代强,明天总比昨天充满希望。今天,“詹氏流派”书法艺术继承与发展就落在了中国著名女书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海南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詹冰莹的身上。在这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寓意也就是显得尤为重要了。

  詹冰莹(1947年生),笔名清源,斋号朝雨堂。其祖讳哲明,其父讳砺群,祖籍广东澄海。其书法“幼承家学”,主要得益于家学渊源,路子正,不激不戾。然而她的书法作品比之其祖、其父少了几分厚古凝重,多了几分秀气灵动。这与她曾长达14年的艺术理论教学,多与舞蹈、音乐、戏剧、摄影等艺术门类长年打交道和自身艺术实践、积极拓创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这也为她如今深厚的书学理论和文化修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她曾为艺术学校的学生重点讲授“书法与音乐、戏剧的关系”等专题,并于1984年独立撰写12万字的《文艺理论教材》,在公开授课中正式使用。她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第二届“德艺双馨”艺术家。她多次出访欧、美、亚、非、大洋洲等三十多个国家参展、考察、交流业务,游览了五大洲四大洋,在海外二十多个国家应邀挥毫留墨百余件。近年有书作数十件入选国内外书法展览,部分作品被旅游景点勒石刻碑,传略入编几十本专业书画辞书,主(合)编十余本书画选集出版发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中国书协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书协主席旭宇先生,原山西省博物馆研究员、央视书画评鉴专家李元茂先生,中国书协理事、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翟万益先生等多位业内行家曾撰文为其做出客观的艺术评价。

  詹氏冰莹是“詹氏流派”的传承者,是当代中国女性书法家的佼佼者。

  她自幼学习书法以来,亦同前规家训一样,从唐楷颜体入手,上溯至魏《元倪墓志》、《翟敬邑墓志》、《张猛龙》和汉隶《史晨》、《礼器》、《石门颂》等碑刻摩崖,熟思探微,博览广收。她以“詹氏流派”的“家风书学”行书兼行草书为主攻方向,在正本清源中融合了《神龙本兰亭》、《定武本兰亭》、《集王圣教序》、《丧乱贴》、《游目贴》、《多景楼》等诸多法书艺术菁华,撷取于“二王”书法之精义,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倒如,她2005年秋所书“苏黄佳气本天真”刘墉论书绝句七言诗行草书五尺竖幅作品,其作以清秀、疏朗之感参加“北京艺术双年展*中国著名女书法家作品展”而令人回味无穷。同年12月她为三亚等五县市书法联展题写的“疏秀出尘而有神”草书六尺竖幅之作,其用笔果敢,下笔准确,结体夸张有度,“疏秀”二字枯笔行进,处理得恰到好处,与后面的“出尘而有神”五字相衔接,气韵流畅,抑扬顿挫,很富有音乐美的艺术旋律。然细观之,此作则流露出一反往日常态的迹象,多了几分苍劲、老辣、古朴之感,真可谓之“疏秀有神”。

  又如,她2006年夏所书“玉阶生白露”七首唐诗的行草书四尺四条屏作品,以“侧锋取妍”为其主要笔调,灵秀中而不失大气磅礴,线条跌宕起伏,点画变化多端,疏密有度,行气章法被宣泄得淋漓尽致,可谓生动有致。同年夏,她所书的“龙”字行草榜书四尺整作品,其作格调高古,用笔洒脱,轻重缓急得当,让人观之,则知其字整体框架有魏碑之气息,左半部宋人米芾样,而右半部巧妙的融入了明人王宠之遗韵,惟其竖弯钩部分缺失章草的豪迈遒劲之象。

  再如,她2007年夏,所书“苑西廊畔碧沟长”宋徽宗赵佶诗和《苏轼题王逸少贴》“谢家夫人淡丰容”的行草书六尺竖幅等作品,其作仍然以“侧锋取妍”为其主要笔调语言,但是较往年之作在灵秀中注入了些许的古朴,字形结体似乎稍有内敛、浑圆之感,如“修”、“近”、“箫”、“林”等字,起笔收笔参入魏碑意象,给人感觉耳目一新。

  近如,她2008年春所书澳门松山寺对联“松风送抱,正荡胸怀,近看镜海波光,莲峰岗影;山雨欲来,且留脚步,遥听青洲渔唱,妈阁钟声”六尺行书竖幅和同年秋所书《孔子论语》句“以政为德”行草书三尺竖幅等作品,其风格与前些年就有了比较明显的区别,使“詹氏流派”中的“詹冰莹”书法风格更加具有鲜明的艺术主张。她将“侧锋取妍”的魏晋遗风进一步地消融在“方朴古拙”的汉魏遗风中,起笔处多了汉魏碑刻特有的起伏特征,落笔更沉稳,而且她对中锋用笔、运笔、使墨,浑厚古拙,张力无限,视觉冲击力等书法语言和语境似乎又有了新的体会,通幅作品中再也见不到那种一味剑走偏锋的夸张求险的侧锋用笔轻滑之感。她更加注重用笔、使墨,注重中锋线条张驰力度的把握,更加趋于娴熟凝练、谨严工稳的表现,对法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透彻的反映。惜其不足处,是个别字的结体、造型还有问题,其草法中的省略不太得当,牵丝引带还有不够到位,行笔、收笔欠稳,造成中宫散漫的样子。这,或许是她肆意挥洒的“大草书”这一书体还把握得不够精确,总体给人的印象是草书不如行草书作品写的好,写的得心应手,写的恰当、精妙。书画贵在率真自然,以述胸怀之情状。詹氏冰莹最难得可贵是在清穆健朗、内涵深邃、超脱宕逸的作品中比其他女书家多了几分率真自然之情,少了许多矫揉造作之状。

  詹氏冰莹,时而也见一些“隶书”之作,其也有精彩之处,足显其对汉隶的揣摩功底。通览她的所有书法作品,“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诚为不假之说。可知她善于四尺、六尺、八尺及至长卷、巨幅行书兼草书风格的竖幅、横幅、条屏作品,偶尔也见篆、隶书扇面、尺牍类作品。至若榜书型的巨作,则多少有点显得气短。无论我们怎么样对她进行吹毛求疵、找寻她的书作症结与问题,但是她有一个我们谁人也不可否认的事实——她在书艺大海畅游几十年取得的成绩是骄人的,是引人注目的;对海南的书法事业发展,对“岭南书风”正统书法风格的传播和巩固、对“詹氏流派”的书法艺术资源再度恢宏和创新均是功不可没的!

  这一切,均与詹氏冰莹的人格、人品、学识修养、情趣志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书品如人品,她的书法艺术境地与人生品味,以及她对书法艺术无怨无悔的追求和探索、创新,如同她的人品一样,令人在南海这片蓝天白云下遐想无限,更多的是她对人如沐春风、简静平和般的一种艺术感受。

  她,詹冰莹,中国书协德艺双馨书法家。我们诚愿她凝目苍穹,回眸驻心,以“詹氏流派”的书法艺术事业为其更上一层楼做以最好的艺术人生铺垫!


                                       杨牧青
                                       2008年10月2日于兰州


  (本文作者系书画理论家、评论家,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研究系列执笔人,中国牧青网络艺术总监,中国艺术研究院兰州书画院研究员。)

 
  【关闭本页】